《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首次纳入“观众容量控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6-26 点击量:426

中新网呼和浩特625日电 (记者 李爱平)“本次展览集中了内蒙古全区的红山文化玉器精品和同时期国内的良渚、凌家滩、齐家文化玉器精品共200余件……”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付宁,一边看着价值连城的玉器一边对记者说,这样的展览在中国国内尚属首次。

25日,由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多家单位承办、协办的《见证文明——红山与中国史前玉文化特展》在此间启幕。用付宁的话说,此展览集中了200余件罕见玉器,全面展示了中国史前用玉的辉煌,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东北地区史前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来源。

据付宁介绍,本次展览特意推出的以红山诸文化为主,包括长江流域和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发现的以凌家滩、良渚和齐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史前玉文化展览,旨在推动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为广大民众了解和认知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和“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提供一个强有力佐证。

资料显示,中国北方草原,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特别在今内蒙古东部及辽宁省北部地区发现的、以红山诸文化系统为代表的人类遗存,尤其是其治玉、用玉和尚玉的传统,以及庙、坛、冢祭祀文化,印证出中国北方地区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而其龙型玉饰更成为红山文化的名片和象征,并由此衍生出中国龙文化的滥觞之一。

 “红山文化的发现和不断被认知,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把中国古文明社会的历史向前提了一千多年,与世界文明古国古埃及、印度、巴比伦的历史并驾齐驱。”付宁在受访时告诉记者。

 

中新社北京623日电 (记者 应妮)北京故宫博物院23日就《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征询意见。这是故宫博物院迄今为止第一份以文化遗产价值整体保护为目标的专项保护管理规划,首次明确将“实施观众容量控制”纳入其中。

院长单霁翔表示,该规划强调的是世界遗产和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属性。因此,在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和强调完整性的立场上,该规划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故宫价值的三大主题——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典范、明清宫廷文化的见证、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品;第一次经由宫廷文化价值主题,将故宫不可移动的庞大建筑群体与可移动的珍贵馆藏文物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主题下,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通过这一规划,故宫希望能解决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展示和保存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矛盾;故宫不可移动与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展示、管理要求与超负荷观众量之间的统筹协调问题;故宫整体保护要求与故宫博物院内管理用房之间的统筹协调;破坏故宫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突出问题;遗产保护与遗产管辖权不统一的矛盾;故宫古建筑保护的自身规律和特殊性与现行体制机制的矛盾等。

尤其针对超负荷观众量,《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首次纳入“观众容量控制”——规划设定近期观众量控制指标为最高值8万人次/日,中远期逐渐加大控制力度;配合观众监测系统建设,开展专题研究,实现观众量与参观舒适度对应的数据积累,进一步矫正观众量限定指标,包括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高峰时段观众量控制和分区观众量控制。

对已经试行的限流,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将加大网络购票宣传力度,并向相关部门申请给予网络售票一定的优惠。请观众尽量选择网上预约购票,减少售票窗口排队情况,未来故宫博物院也将研究推出手机预约和自助购票等方式,方便观众购票参观。

单霁翔说,今天公布规划以征求公众意见,补充修正后将正式上报。希望《故宫保护总体规划》能够在今年公布实施,在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大庆即2025年基本实现规划目标